2016-03-02 10:44:50 来源:环球时报
美国海军“俄亥俄”号巡航导弹核潜艇抵达马来西亚沙巴州的塞潘加尔湾补给,这里是美军核潜艇巡航西太平洋时的一个重要补给点。
美国“舆论战”技巧值得好好研究
近期以来,美国从行动、外交、舆论上多重出击,连续就南海问题向中国发难。先是派驱逐舰闯入中国西沙领海,继而炒作中国在西沙部署地空导弹,在南沙建设雷达设施。美军太总司令哈里斯也渲染“中国在东亚谋求军事霸权”。政府官方发声、媒体舆论炒作、学术机构解读,不得不说美方“组合拳”打得非常紧凑,掀起了话题讨论。中国外交、国防部门尽管每次都予以有力回应,但在西强中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中,中国官方的有限声音总显得捉襟见肘。抛开中美双方在军事和外交层面的交锋不谈,仅从对外传播的角度分析,笔者认为美国南海“舆论战”的战术技巧值得认真梳理。
首先,在对外传播协调机制上,政府各部门统筹协调到位,官方、学界和媒体紧密配合。此次特点之一,是美官方发声层级高、渠道多、平台广,各种声音同频共振,并不时有匿名官员透漏消息。在炒作时机上,既有在军事行动前的舆论造势和试探,又有军事行动后的媒体跟进报道和渲染,形式灵活多样。
其次,在对外传播策略上,美方不断主动设置新的议题。南海问题发酵以来,美方针对中方岛礁扩建进程,配合自身外交议程和军事行动不断制造议题,使国际舆论总是跟着美国的议程设置走。尽管许多议题纯粹是为了方便指责中国生生制造出来的伪命题,但中方不得不被动应对。
第三,美国假借“讲规则、讲秩序”的名义通过炒作“中国违反国际法”争取国际道义支持。这其实是美方官员的一贯做法,此类抹黑通常表现为,大而化之地指责中国违反国际法,从不指出中国具体违反哪一条国际法规则,因为美国也找不出中国在自己主权范围内搞建设违反哪一条国际法,纯粹是为了方便在舆论上指责中国,通过廉价新闻标题收买到国际道义的支持。
第四,在炒作南海“军事化”议题上奉行典型的双重标准,很多情况下为在舆论上抹黑中国罔顾事实刻意制造新闻。
第五,美国凭借霸权和语言文化优势垄断国际舆论,同时使中国面临天然的沟通和传播障碍。
逐项与美国相比,中国在南海舆论上的被动态势显而易见。要改变这种态势,首先要从观念上改变对对外传播工作地位作用的认识,不再仅仅把新闻发布部门当成“嘴”而不让其参与“大脑”决策,通过各部门联动形成合力,主动设置议程,加强公关策划。
其次要多利用外媒、多使用外语进行对外传播。在国内国际两个舆论场的互动联系更加紧密的形势下,南海问题上的对内宣传很多,但无法在国际舆论场传播和落地,国际舆论场的引导和塑造依然是中国的弱项和短板,这在处理外交、国防等国家安全议题上尤为突出。客观上讲,美方舆论霸权和英语语言形成的天然障碍很难打破,目前形势下只能顺势而为。在发挥内媒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多使用外语进行对外传播,提高我们在国际上的声音。例如在适当的时候,选择适当的地点,组织外媒赴南海采访。这样既展示中国在南沙岛礁建设意图上的开放透明,又体现中国对相关海域的有效管辖。▲(作者是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刘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