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今日关注 > 海上"女神"引晒老照片热潮 泛黄旧照锁住家族回忆

海上"女神"引晒老照片热潮 泛黄旧照锁住家族回忆

2016-02-20 10:24:01 来源:新民晚报

  本报记者 程绩

  见习记者 范鹏

  本周,老相册里的海上“女神”李伟华吸引了极大关注,进而引发了一股晒家族老照片的热潮。

  找出压箱底的老相册,静静坐在冬日午后的阳光里,翻开细看:外婆祖母、父亲母亲年轻时的模样,跃然眼前,如此生动,不禁感叹,“原来家里的老人年轻时,是这般美丽”,又会感慨,“这些泛黄的照片承载的不仅是关于爱的家族记忆,更是好家风的延续”。

 

  老底子的照片,特别是黑白老照片为什么如此动人?在全民随手自拍的数码时代,晒这些暗房里洗出来的旧照片,传递的又是怎么样的情怀?

  重温爱的回忆

  大家晒得最多的,是长辈的结婚照,每一张都是爱的回忆。

  王女士上传了爷爷奶奶上世纪30年代的结婚照,照片中的女子穿着老式的及地婚纱,还捧着花束。“当时我爷爷20岁,在外国银行工作,奶奶18岁,是大户人家的独生女。上个世纪30年代拍婚纱照,是一件非常时尚的事。虽然经过岁月洗礼,但看着这张照片依然能够体会到他们之间浓浓的爱意,这是我家族成长记忆的源头,意义非凡。”

  这些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照片,男士们一般都着西装打领带,女士们一般都是一袭合身素雅的旗袍,尊严体面、温馨祥和。时光仿佛回到了张爱玲小说的年代。

  而网上晒出来的父母结婚照,一般都拍摄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周先生回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着装千篇一律,南京路、淮海路上是一片“蓝海洋”,但拍结婚照已不时兴太古板的了,“我父母拍的是那种6寸的单张片,布纹相纸,价格不菲,这就要求摄影师有很高的成功率。父母告诉我,为了拍好这张合影,摄影师提前与他们沟通了好久,选择怎样的角度、怎样的用光才能表现最佳神态。”后来,这张照片又被放大,挂在周先生家18平方米的小屋里,成为他幼时最深刻的回忆。

  徐女士的母亲1935年在当时的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学习音乐,主修钢琴,师从当时旅居上海的俄罗斯裔世界著名钢琴家查哈罗夫。她和著名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是同学,泛黄的旧照片(见图1)中,两位当时的女大学生衣着无袖旗袍、发型考究,神情淡雅,瞬间引来无数人的点赞:“又一位当年的女神”。徐女士介绍,母亲原有三四本私人相册,开本大小不一,封面装饰素洁,按照童年、少年、青年排列。“这张照片是我母亲大学时在暑假里拍摄的,我后来特意托人寻找她母校的旧址,应该是在杨浦区民京路918号,现在是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

  回归相馆合影

  “阿姨,头往左边偏一点”、“小朋友,看这边看这边!”巨鹿路225弄的人民照相馆,57岁的首席摄影师黄沫华正在为一户上海人家拍全家福,祖孙三代8个人,因为在美国工作的女儿带一周岁的外孙回上海,家里的老人就提议拍一张全家福,“过去每年都到人民照相馆拍全家福,每次翻看,都觉得很甜蜜,记录了家庭不同时间段的状态。”

  “过年拍全家福,对很多上海人家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全家福不只是一张照片,更是享受和家人在一起、认认真真完成一件温馨的事,这个充满仪式感的过程本身便是对幸福团圆的最好诠释。”在有着近八十年历史的人民照相馆,黄沫华拍了30年的全家福,“人民照相馆的招牌特色是深色背景的低调照,拍出来的全家福照片有一种独特的庄重和温馨。”

  “这几年,春节来拍全家福的人又多起来了。”黄沫华告诉记者,今年春节,来拍全家福的超过30户家庭。现在越来越多人回归照相馆拍全家福,“大家意识到,家族合影不是点一下手机屏幕就能拍好的,还是要由专业摄影师来拍。因为大家庭在节日里需要这样一场‘仪式’。”

  不仅越来越多人回归照相馆拍照,这两年,修复老照片的生意也红火了起来,沪上摄影师陈玮告诉记者,修复老照片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先要分灰度扫描,接着把照片上的灰尘、杂色、杂点去除掉,修补老照片上泛黄的痕迹、水印、裂纹,再把照片的整体感觉调整到合理状态,再统一整体色调。按照照片本身残损的程度,修复所需的时间也不同,残损严重的也可能需要五六天。”

  抢救家族记忆

  “曾经的笑容和灿烂阳光,历经岁月成为深厚的情感,积淀、留存在心底,难以忘怀。”李伟华相册的收藏者、画家张寅朝这样形容老照片保留个体、家族甚至更大集体生命轨迹的过程。然而,留住家族记忆并不只有收藏老照片一种方法。

  家住徐汇的傅先生年逾七旬,16年前,家中老人大半离世,作为长房长孙,他开始着手编修家谱。他介绍,据现有资料,这一支傅姓人可追溯到150年前,上溯四代人,自绍兴出发,到杭州繁衍,又有几家迁来上海,再往后则向全国、境外发展。“如果没有家谱,后人就不知道,我们这条根是从哪里来的,而有了家谱,我们还会知道,自己的兄弟姐妹在哪里。”傅先生发现,早期傅家人“与现在到城里打工的农民工很像”,“我看到了先辈从农民到工人,再到商人、书香门第,”他表示,修订家谱的意义也在于此,要让后代铭记前人奋发图强的精神。

  搜集整理族谱资料的过程并不轻松。傅家原先的族谱资料在“文革”中损毁殆尽,老人离世、物是人非也都是障碍。“比如我们祖辈以前所在的绍兴‘跨湖桥’,现在去查,发现有东、西两个,到底哪个才是呢?还有,一些旧址全拆光了,当地知道的人或者过世、或者迁徙。”傅先生苦笑。

  无独有偶,临安的龚女士家里也在修订家谱。她介绍,自己家向来重视家谱,《龚氏宗谱》原先就有10册,涵盖20余代龚家人的信息,余姚及临安龚氏均有保存。余姚龚氏所存宗谱在“文革”中尽数烧毁,为修家谱,2013年上半年,余姚的族人特地来临安借老宗谱,并组织起“一个班子”增补最近五六代族人的信息。“他们之所以知道我们家有完整的老家谱,也是因为20多年前,我爸爸和大伯背着爷爷传下来的家谱,一个木箱子去寻根,一路问到了余姚老家。”

  祖籍绍兴、现居上海的宋女士,则用一种更为特别的方式纪念往昔:她所属的绍兴鲍氏,曾于1947年,建起一座向公众开放的家庭图书馆,近70年后,宋女士及家人们自筹经费,终于在政府所拨新址上复建起“联合图书馆”。“我们家还有自办杂志,每年出一到两期。”宋女士拿出一本16开面,近40页的书册,是第31期《万卷楼通讯》,由上海鲍家人责编。宋女士介绍,杂志名取自原绍兴鲍氏观前巷老屋藏书楼之名,文章则全由族人投稿,既有各地族人新消息,也有旅游随感、悼念、忆旧文章,还有相当数量的照片。

  • 资讯
  • 军事
  • 财经
  • 企业
  • 娱乐
  • 体育

网友评论 +更多

  • 登录名
  • 密码
  • 匿名发布
  •    
  •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火凤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火凤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