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中国军情 > 解放军班长夜训被夹下手指 忍剧痛完成任务(图)

解放军班长夜训被夹下手指 忍剧痛完成任务(图)

2015-08-18 10:03:27 来源:解放军报

  大讨论现场,官兵们血脉偾张,斗志昂扬,纷纷立下争做“渡河急先锋”的誓言。陈 利

  习主席强调:“和平时期,决不能把兵带娇气了,威武之师还得威武,军人还得有血性。”

  随着“新一代革命军人样子”大讨论在全军蓬勃展开,这场自上到下的“头脑风暴”究竟给官兵带来了怎样的触动与变化?

  连日来,被誉为“二郎山筑路英雄团”的沈阳军区某舟桥团认真对照“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要求,深刻查摆自身与战斗力标准不相符合、不相适应的观念做法,深入挖掘思想根源,谋划实施改进措施,培育官兵英雄血性。

  血性拷问:军号退敌赢在哪?

  生死考验面前,敢冲锋敢亮剑才能克敌制胜

  英雄是民族的脊梁。英雄主义精神,不仅意味着流血牺牲,更彰显着英勇顽强的意志。

  记者一到该团,就被一场充满血性的大讨论所吸引。只见讨论现场,抗美援朝战斗英雄郑起讲述一个个精彩的战斗故事,听得官兵血脉偾张。

  “重伤的连长用沾满鲜血的双手握着我说:我从来没打过败仗,你们要像钉子一样钉在这里,剩一个人也不能退……”60多年前的抗美援朝战场上,郑起老英雄以“一把小号退敌兵”闻名全军,荣立特等功,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

  回忆往事,老英雄两眼湿润:“当时连队干部全部牺牲,全连180多人仅剩7名战士,大家3天3夜没吃饭,手榴弹没了,子弹打光了……夜幕降临,敌军如潮水般涌上阵地。枪林弹雨中,我举起了小号,‘嘀嘀嗒嘀嘀嘀’,拼尽全力一遍又一遍吹响冲锋号。听见那动人心魄的号声,敌人蒙了,纷纷撤退……”

  “军号退敌赢在哪儿?如果换成我们,有这样的勇气吗?”面对壮举,官兵们陷入反思,“生死考验面前,敢冲锋敢亮剑才能克敌制胜。这种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主义气概,这种经过战火洗礼的血性因子,正是我们这一代青年官兵最缺少感性认知却又最需要传承的!”

  “军队打胜仗,离不开现代化武器装备,更离不开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该团党委调研发现,有些官兵对党史军史了解甚少,不同程度地产生了“技术制胜”等模糊认识。为此,他们广泛开展红色历史回顾、红色基地瞻仰、红色传统讲述、红色基因传承等活动,组织官兵以先烈先辈为镜,看自己身上有没有前辈的影子,像不像前辈的样子,在查找能力不足、明确价值追求中深化理解认同,端正价值追求,坚定人生信念。

  “是军人,就要有勇往直前的勇气,决不退缩的信念!”列兵王雪冬一家四代四个兵。聆听老英雄的历史讲述,面对血性拷问,他内心热血涌动:“血染战场的烈士们大多不到20岁。和当年的他们一样,我今年也已20岁,今后我一定以先烈为榜样,脚踏实地向‘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迈进!”

  血性培植:浮桥不倒根在哪?

  苦累面前,舍得流汗流血才能百炼成钢

  一座斑驳的浮桥,成为血性培植的好教材。

  该团驻地,鸭绿江中心挺立着一座斑驳的浮桥,是当年志愿军入朝参战时修建的。60年潮涨潮落日夜冲刷,钢桥倒了,水泥桥倒了,而江中心的根根浮桥,作为那段沧桑历史的见证,却始终屹立不倒。

  盛夏,该团江上浮桥架设训练如火如荼,炎热高温的炙烤和肉与铁碰撞的高强度训练,让个别官兵产生了畏难情绪。

  “苦不苦、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训练间隙,全团官兵来到“鸭绿江浮桥”遗址,开展了一堂特殊的“浮桥不倒根在哪”的教育课。

  1950年初春,接到“冰水架桥”的命令,在没有一件大型工程装备、一处水文资料、敌机不停袭扰的情况下,老一代工兵矗立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冰水中,硬是肩扛手捧,用双手将一根根木桩打入冰水江底。

  “老一代工兵靠什么打出一根根60年不倒的浮桥?”七连指导员刘宇感慨地说:“没有平时多流血多流汗的刻苦训练,就没有关键时刻筑起60年屹立不倒的浮桥,这才是军人的真本事!”

  “关键时刻冲锋陷阵是战斗精神,日常训练咬牙坚持同样是战斗精神。”刘宇一席话,让大家对军人血性的认识越来越清晰。

  “和平年代,我们舟桥兵的血性体现在哪?”“在训练场,在演兵场!”作为全团唯一一名干部栈桥手,大学生排长党旗率先走上大讨论讲台:每天头顶烈日抡着120斤的筑头,一天至少举起360次,一双双布满血泡的“补丁手”,一阵阵撕心裂肺的疼痛……

  “以前我也疑问,砸筑头掌握动作要领不就行了吗?用得着这么反复砸、天天练吗?非要流这么多汗、吃这么多苦、受这么多累,把手砸烂了才有意义吗?”党排长激动地说:此时我才明白,只有平时多付出,战时才能打胜仗,筑头就是我们栈桥兵筑在心头的信念。

  血性锤炼:英雄血脉魂在哪?

  关键时刻,敢于担当才能保证打赢

  这是一次难忘的千里寻根路。

  前年夏天,该团吴刚思汗、鲁善强两名官兵远赴川藏线,20余天行程7000余公里,辗转成都、新津、雅安等12个地区,一步一步追寻先辈当年开山凿路的艰难足迹。

  当年,该团老一代工兵以“天大困难像个豆,好马崖前不低头”的英雄气概,硬是在“鹰见愁、猴难攀,万丈深渊一线天”的悬崖峭壁和深谷急流中,打通入藏门户二郎山,铸就了听党指挥、不畏艰险、无私奉献、坚忍不拔的“二郎山精神”。

  如今,“车过二郎山,像进鬼门关,侥幸不翻车,也要冻三天”的窘况已经成为历史,但筑路官兵战天斗地的豪迈气概和勇敢精神,不仅没有被历史湮没,反而随着时代发展更加熠熠生辉。

  前不久,该团组织野外夜训,中士班长桑奔在黑夜中分解起锚时视线受限,不小心左手食指被缆绳卡住,由于动作太快,他的食指被活生生夹了下来。但桑奔强忍剧痛,以惊人毅力坚持完成了任务。

  “很多人觉得,小桑的血性就是关键时刻的一跃而起、挺身而出。孰不知,一刹那的勇气,来源于平时的积累……”全军优秀指挥军官、该团团长孙鸿利一句话,引发了全团官兵的深思:关键时刻,敢于担当才能保证打赢。

  作为20多年的老工兵,孙团长8次带领部队完成抗洪抢险等急难险重任务,创新21项训法战法,13项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4项在全军推广。在该团“血性舟桥兵”故事会现场,孙团长和桑班长都成了官兵追捧的偶像。

  可他俩都说:“这些成绩属于过去。大讨论的落脚点是践行。我们每个人都应问一问自己,如果那一天来临,我们是不是都准备好了?”

  盛夏,记者在该团看到,烈日架设、雨天架设、夜间架设、陌生水域架设,一个个高难课目频繁上演,该团真打实训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他们说:“面对明天,谁的节奏都不能慢半拍,谁的牙关都不能松一点……”(记者 刘建伟 特约记者 贾文暄 通讯员 高振东)

  • 资讯
  • 军事
  • 财经
  • 企业
  • 娱乐
  • 体育

网友评论 +更多

  • 登录名
  • 密码
  • 匿名发布
  •    
  •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火凤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火凤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