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社会热点 > 不荒的“大荒地” 刘立母

不荒的“大荒地” 刘立母

2015-05-01 13:36:1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长春5月1日电 题:不荒的“大荒地”

  中新社记者 苍雁 贺宝庆

  每天清晨6点,70岁的农民乔明儒就会出门,骑着摩托车去一公里外的一家米业公司上班。

  刚刚下过雨的村庄,空气里弥漫着春天的味道,车子沿着整齐的水泥村道骑行,沿途经过一栋栋具有满族风情的新屋,许多院内停放着各种品牌的小汽车。

 

 

  乔明儒所在的吉林市孤店子镇大荒地村位于长春与吉林之间,距离吉林市区北部25公里处,幅员面积10平方公里。

  今年2月,美国作家迈克尔·麦尔以大荒地村变迁为内容,出版了《东北游记》(英文名为In Manchuria:A Village Called Wasteland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China),《纽约时报》还对此书发表了书评。

  在乔明儒这一代老人的记忆里,早年这片地全是荒地,“大荒地”因此而得名,饥饿与贫穷如影随形。

  现在的大荒地改天换地。乔明儒虽然仍是以种地为生,不过,早时候他是种自己的地,如今是指导别人种地——成为了挣工资的农业种植技术指导。

  2011年,大荒地村试行新型农村土地流转。在保证农民自愿和土地经营权不变的情况下,将土地从农民手中流转到专门的种植公司,实现土地的集约化管理、机械化耕作。

  乔明儒也将自家不到7公顷的土地流转给了种植公司。作为有着几十年种地经验的“庄稼老把式”,乔明儒被农业公司聘请为农业种植技术指导,成为“职业农民”。

  “每公顷有1.5万元人民币的补偿费,土地流转后,我就到公司里打工,每个月也会有4300元的收入。”乔明儒说。

  像乔明儒一样的大荒地人很多,土地流转后,农民们都到本村的企业打工,依然是和土地打着交道。“我现在也成了高级打工仔,虽‘失地’,却没离开土地。”乔明儒说。

  在大荒地村,记者发现,如今这里种地已实现了信息化。田地里安装上摄像头,无线传感器实时采集农业生产现场的光照、温度、湿度等参数,工作人员在现代农业监控大厅就可以实时监控庄稼的生长状况。

  “大荒地”变得不再荒凉。800多户大荒地村的村民搬进了新居。“农民们可以用宅基地或地上附着物置换的方式获得新房,现在新居的入住率很高,二期也快住满了。”大荒地村办公室工作人员王晶说。

  如今大荒地村已成为吉林省这个中国著名商品粮产区在推动农村改革领域的一个缩影。来自吉林省农委的数据显示,到2014年末,吉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取得快速发展,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分别突破2万、5万和5万户,土地流转面积则提高了5个百分点。

  “2014年,吉林省农民的收入已经跨入‘万元俱乐部’。”吉林省农委主任李国强说。

  2015年,吉林省政府决定设立长吉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旨在整合吉林省长春市和吉林市两地优势资源,带动吉林省中部城市群的发展。大荒地村被划入这一示范区内。

  “我们准备投资1.6亿元建设现代农业论坛会展中心,同时还要建高标准农田整治示范项目,现在已经开工建设了。”大荒地村党委书记刘延东说,他还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借长吉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之势,将大荒地村打造成中国第一粳稻之乡。他说,这也是村里所有村民的心愿。(完)

  • 资讯
  • 军事
  • 财经
  • 企业
  • 娱乐
  • 体育

网友评论 +更多

  • 登录名
  • 密码
  • 匿名发布
  •    
  •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火凤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火凤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