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旅游景点 > 探寻恩施秘境 体验山中生活

探寻恩施秘境 体验山中生活

2015-01-01 10:51:28 来源:互联网 | 作者:风中的自由

一个生下来就在山里的恩施人,无论是他的生活,还是他的教育,都会从山间开始。恩施地处鄂西南山地,西面重庆,东北接三峡和神农架林区,南连武陵山,称为中国中部山地的十字路口并不为过,民间管恩施叫“山原”。

我们的山比公园或者广场还多,也比公园或者广场更有趣,在山间迷路绝对是一件令恩施人羞愧的事,所以从小我就开始练习如何在山中辨别方向、快速行进,并叫出每一种植物的名字。长大后,很多童年的朋友离开了这里,而我则变本加厉,经常带着各路旅行者深入恩施山间。不知为什么,这些奇山怪石对我有着无穷的吸引力。

随着恩施旅游的开发,我会尽量避开恩施大峡谷这样的地方,虽然那里被一些学者称作堪比美国的大峡谷,但对我来说那只是一个景点、一个符号而已,况且近来还被安装了电梯。

我开始设计徒步进山的路线,去往一些我曾听说但未曾到达的地方。

鹿院坪三级跳

去鹿院坪之前,只是听说那里是一个不通公路的天坑村落,目前只有三十多户人家居住。从恩施出发,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终于站在鹿院坪的进口,一路向下,踩过1520级台阶,穿过与外界相通的木桥,才算是踏上了古村落的土地。

面前是一座笔直的绝壁再四下寻望,发现自己已经处于群山怀抱之中。顺着小路向村里走去,高高低低的山丘沿路铺开,路边的芦苇随风荡漾。时不时地穿过几座吊脚楼,这些吊脚楼是“杆栏文化”的代表,古早时就是流行于百越民族间的建筑形式,两层的竹木结构建筑上层住人,下层驯养牲畜,非常适合潮湿的环境。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一座已经废弃的三层小屋,跟周边的老人聊天得知,这里曾经是采矿基地,有上千人的生产大队,这座废弃小屋就是以前的学校。生产大队曾有自己的供销社、学校和食堂,像个集镇一样热闹,只是所有的矿产都得靠人力背出这个天坑。随着经济的发展,当地政府考虑到采矿的成本太高而将此处废弃,当地的居民也陆陆续续地搬离了这个小村落。

鹿院坪分三级,第一级与水有关。从鹿角峰往下走,沿途有四叠瀑布,第一叠叫水帘洞,从老朱家徒步到水帘洞脚下差不多20分钟,抬头望去,悬崖峭壁之中,豁然可见四四方方的洞穴口有一股清泉冲出,划出一道弧线击中在半山腰的岩石上,激起阵阵水花,经过层层叠叠的覆满青苔的岩石,汇向最下面的水潭。沿着小溪继续向下走,便是二、三叠瀑布,溪水顺着几十米高的岩壁一层一层流下,无数个小瀑布织成一座大瀑布,像极了珠帘,山风吹起,一阵水雾便在珠帘上弥漫开来。最后一叠瀑布不高,却有它的特别之处,清泉从各个缺口冲出,形成了一席水帘,钻进瀑布里的小屋檐下,透过水帘,你会发现另一种如琉璃万变的美景。

风雨三百年

第一次听说小溪古村落,是在一篇关于古盐道的研究报告中,那时我还在执迷于探索古盐道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行过的印记。了解到古盐道曾经过这个村落,就想去看看。再一次被它触动就在半年前,朋友的相册里,晚霞中的小溪村炊烟袅袅,那些斑驳梁柱和青瓦梁角,透出宁静和谐。

终于忍不住,找机会一个人走了一趟小溪古村落。从黄金洞景区一路搭车到了大集镇,一打听还得走两个多小时呢,天已近黑,不得不找了当地的司机送我进去。

司机直接送我到了胡家大院,那时候已经晚上7点多,只能在农家周边走走逛逛,这里有唯一一家客栈,干净舒适还很实惠。客栈做的是农家饭,金灿灿的土家洋芋锅巴饭,香香的腊蹄子火锅,还有土家八大味碟小吃,加上当地的一些特色小菜,一个人花上三四十块钱绝对是超值的。六月的夜晚仍然充满凉意,晚上只在巷道里逛了逛。

小溪村有一条很宽的巷子,在很多年前,应该算得上是街道吧,巷子边有一家小卖部,售卖些许的常用商品和小零食,路上还停着一辆面包车,小贩正忙着掌秤挨个儿收茶叶,还没排到的茶农也不闲着,帮小贩把茶叶装口袋、装车,说说笑笑。巷子的尽头是一片茶园,夜晚还能闻到一股淡淡的茶香。

村子里最让人骄傲的,便是那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的胡家大院吊脚楼了。整个朝门的建筑风格应该算“八字形”,门前还有十多级石阶,踏上石阶才能进到屋里。门的右手边放着一架风车,还有些许农用具,门槛已被上百年来过往的客人踏磨光滑,门口坐着位老人正在编制背篓。

老人说,这门上方本来是有匾额的,不知什么时候就没了;门的斗拱上原本对称地雕有一对木凤凰和一对木鱼,而现在就剩下一对木鱼了,左手边的那条鱼还是后人为了和谐对称新雕上去的。在吊脚楼的建筑中,是很少用鱼作为斗拱的雕饰的,至于前人用鱼雕的用意何在,老人也说不出原因。踏过大门,里面是一个大院子,看地上砖块的印记,应该是曾经的堂屋,老人说,这院子在火灾以前,是三进的大房。我再次观望,依稀能见三进房屋门的痕迹,还能看见三处天井。走出朝门,发现左右转角的房屋还保存着破旧的杆栏曲廊,曲廊的柱子和转头上雕着造型,依稀还能看见已经剥落的色彩。

句恩施古谚云:“山歌好唱难起头,木匠难起转角楼,岩匠难打岩狮子,铁匠难滚铁绣球。”沿着村里的小道,顺着小溪行进在茶园与吊脚楼的视觉盛宴中。听当地人说,他们的先人胡氏原在安徽和州(现名和县),明洪武二年征战蛮夷留居在湖南芷江,融入侗族,后胡氏又移居小溪,融入土家族,现已有十三代,近三百年历史。所以小溪吊脚楼不光是恩施州少数民族古代农耕文明的历史见证,也是传统徽式建筑和谐融入土家、苗、侗等南方少数民族杆栏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其吊脚楼群特色鲜明,整体格局集中为寨,分散为居,单个吊脚楼分双吊、单吊、“一”字形、“八”字形撮箕口和亮柱子等多种样式。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两千多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土家族一直是生活在大山里的民族,吊脚楼是他们因地制宜的作品。

古盐道回响

小溪里,我们不得不提到巴蜀古盐道。古盐道是土家人的经济命脉,也是文化传播路线,史学家称之为“中国内陆最重要的文化沉积带”。小溪古村落的形成,与古盐道经过这里有很大的关系。有考察研究报告中写:“盛家坝镇是恩施黔江大道的要津,从利川、咸丰有两条川盐古道穿过或者说是邻近小溪村落的,正是因为这两条盐道,促使了小溪流域的农业开发。据记载,大约在明代,这里就已经开始较大规模的改田造地,清代以来的垦复,更是拓垦耕地,发展了以种植、养殖业经济为主,兼以采集渔猎、经商贸易等多种经济方式,形成了小溪流域的农耕文明。”现在的小溪村民也继承了祖先的生活方式,主要以种植茶叶为主、农作物为辅,同时,已经有部分农家开始经营起客栈,以方便去游玩的游客。

现代文明的侵袭,吊脚楼在慢慢消失,而小溪这一片就成了土家族文化的活化石。村落里的吊脚楼建筑保存完好,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小溪古村落,为了方便游客,小溪修建了一条游览道,沿着小小的水泥道,可以从下坝一直徒步到上坝,沿途满是茶园风光,还有别致精巧的吊脚楼。小溪村民也懂得了吊脚楼的价值,有的吊脚楼有很多年的历史,颜色沉暗,曲廊也破旧不堪,不过窗上和曲廊的雕花依旧充满魅力有的吊脚楼是现代式楼阁,巧妙地融合了现代建筑的元素在里面;有的楼阁下面堆满了木材,整齐的木头墙是一道不错的背景墙哦,还有风车、蓑衣、斗篷和一件件农用具,有些只在儿时见过。

去往上坝的途中,还偶遇瓦匠,看他待在高高的房檐上,一片片瓦,甚至有些残片,在他的巧手下,变成了整齐避雨的屋顶,在屋顶中央,还能摆出四合的造型。依稀记得有十多年没看见过这场景了。老瓦匠告诉我,现在这门手艺也快失传了,年轻人都出去务工了,没有人愿意学习这辛苦活。不过,随着小溪生态农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小溪人选择留下来,种植茶园,经营养殖生态畜牧业的同时,经营农家乐,冀望重拾古盐道时期要驿的繁荣。

顺着小溪一直向深处徒步而行,还有一个优美的峡谷

  • 资讯
  • 军事
  • 财经
  • 企业
  • 娱乐
  • 体育

网友评论 +更多

  • 登录名
  • 密码
  • 匿名发布
  •    
  •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火凤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火凤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