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历史秘闻 > 美国总统里根,当年如何传播“供给侧”

美国总统里根,当年如何传播“供给侧”

2016-02-26 08:03:00 来源:南方周末

“供给侧”在不久之前还是一个生僻的词汇,但自2014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正式提出“供给侧改革”后,迅速成为官员、学者和媒体争相强调和论述的一个热词。中国日报等外宣媒体对“供给侧改革”的英文翻译(Supply-side reforms)与里根“供给经济学”(Supply-side economics)词出同门。由此,一个既重要又有趣的话题是,里根当年如何宣传他的“供给经济学”?

演讲中很少提“供给侧”

“供给经济学”一词是由曾担任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的赫伯特·斯坦于1976年4月在一篇文章中创造,它强调的是“供给”与“需求”关系中的“供给”一方。包括赫伯特·斯坦在内的许多人认为,里根最初采纳“供给经济学”的主张是因为其核心观点——“减税”可以吸引更多的选民,而里根也的确因此在选举中受益。尽管作为候选人,尤其是作为总统的里根被外界贴上“供给经济学”推行者和受益者的标签,但里根在宣传其政策主张方面却另有喜好。我们也许可以从他就任总统后的一系列演讲窥其端倪。

1980年,里根成功当选美国总统,但他在次年1月的就职演讲中却没有提及助其成功的关键词之一——“Supply-side”(该词在近40年里有约定俗成的中文译法,而新近成为“供给侧”)。里根的演讲是从民众的认知和感受出发。他说,美国面临的经济困境既粉碎了年轻人的梦想,也粉碎了老年人的梦想,并让工人们失去了工作,失去了尊严。无疑,已经上台执政的里根此时无须再过度抨击时弊,他的重点是描绘愿景和激励人心。他说,建立一个健康的、充满活力的、持续增长的经济是本届政府的目标,这将为所有美国人提供平等机会,而通货膨胀的终结则意味着让所有美国人摆脱生活开销用尽的威胁。他对美国民众说,你们的梦想、你们的希望和你们的目标就是本届政府的梦想、希望和目标,而你们就是创造“新开始”、新世界的英雄。为了我们的明天,我们今天必须行动。

演讲是里根阐释政策和动员民众的主要手段。通过里根图书馆和美国大学的资料库,笔者找到了里根在任期间发表的所有演讲稿,发现在里根执政的头一年,他平均每个星期都要发表一篇主题是经济的演讲,但这四五十篇演讲也从未提及“Supply-side”一词。偶尔可听到该词的场合是他的记者招待会,但也几乎是记者提及,诸如请他就一些“供给学派”学者(supply-side economists)的观点或者“供给经济学”的主张发表评论,但里根在回答时一般不会再使用该词。

与此相对应,他将自己的经济政策定义为“经济复兴计划”(The Program for Economic Recovery)。无疑,“复兴”(Recovery)一词可以让人有更多的正面联想,这是隐喻的力量。事实上,“复兴”一词不仅频繁出现,而且还常常是其演讲标题的关键词。

1982年1月26日,里根发表了他的第一个年度执政报告,在这篇最重要的年度例行报告中,“Supply-side”一词没有出现。事实上,在随后7年的另外6篇国情咨文中,在他1985年1月连任总统的就职演讲中,在他1989年1月的告别演讲中,在他几乎所有重要的演讲中,从未提及“Supply-side”一词。

避免提及该词对里根有什么好处?

有效的政治传播主要靠情感

也许我们可以从3个方面简要分析。首先,避免被教条束缚和被异见者攻击;其次,里根要建立自己作为美国总统的丰碑,而不是为某个经济学派增加注脚;第三,不使用该词是为了更好地让民众理解、记忆和传播,是为了更好地拉近和民众的距离,是为了更好地动员和激励民众参与到“里根革命”中来。

一个词汇的使用与否有那么重要吗?是的。词汇是传情达意的基本单元,而词汇的背后反映的则是政治领袖及其政府的理念和思想。

1984年,当里根角逐连任时,他的一则名为《里根经济学》(Reaganomics)的竞选广告将他的经济政策简明扼要地概括为4点:减税(CUT TAXES)、缩减开支(CUT SPENDING)、创造就业(CREAT JOBS)、增长(GROWTH)。

众所周知,“供给经济学”既有许多拥护者,也有不少反对者;但强调“创造就业”和“增长”却既让民众感受到了温暖和希望,又让政敌或其他异见者难以直接批驳。里根当年还有一则题为《美国之晨》(Morning in America)的竞选片被后人视为经典的政治广告,正如其名字暗示的那样,这则竞选片带给人们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美国已现阳光,未来会有更大的光明和希望。

里根清楚,有效的政治传播主要借助情感,而不是观点。

里根擅长将自己的政策主张用既优雅又通俗的语言,清晰和富有情感地向民众阐释和推销,他不使用普通民众听不懂,或者听到后需要停顿下来才能想明白的词汇。他喜欢小词、短词和散发着温度的词。里根是一个深谙政治传播之道的政治领袖。不仅如此,里根背后还有一个充满热情和自信的演讲撰稿团队,他们在白宫中被视为“特殊人物”。

1984年,里根在竞选连任的大选中赢得压倒性的胜利,他在50个州中的49个州获得胜利,创下了美国大选的纪录。

1985年1月21日,他在连任总统的就职演讲中说,4年前,我对你们说,我们将有一个新的开始,如今已经实现,而明天会更加美好。我们将简化我们的税收体系,让它更加公平,并降低税率以让民众受益……当然,未来还有许多高山需要翻越,但我们必须做我们认为对的事情,并且竭尽所能。

里根喜欢并且善于将自己的政策主张转化为民众关心的事情,从民众利益和感受的角度阐述他的治国理念。他没有直接宣传他的“供给侧”概念,但却能让其政策理念深入人心。

在这篇23分钟的连任就职演讲中,里根使用频率最高的实词是用作主语的“我们”(we),而紧随其后的是“我们的”(our)和用作宾语的“我们”(us)。这3个词总计使用了139次,平均每10秒钟就会说一次。他几乎每句话都在拉近和民众的距离,强调我们是一体。里根一再强调“我们”,既是对民众的拉拢,更是对民众的动员。与此相对应,将他与民众拉开距离、分为彼此的词汇——“你们”(you)和“你们的”(your)却只用了6次,而它们则出现在,我对你们的承诺,以及你们两次把选票投给我,还有我对你们的祝福等。

任何大的改革,如果没有民众的理解和参与,都绝不可能成功。无疑,给人以信息和信心是一种能力,而施展这种能力的一个重要前提则是政治领袖及其政府的信用。

尽管中美两国的国情不同,当年的“里根经济学”和如今的“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和内容也不同,但里根及其政府在阐释政策、描绘愿景和激励民众等方面的作为和成效仍能带给我们许多新的思考。

  • 资讯
  • 军事
  • 财经
  • 企业
  • 娱乐
  • 体育

网友评论 +更多

  • 登录名
  • 密码
  • 匿名发布
  •    
  •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火凤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火凤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闻推荐